9月12日下午,437ccm·必赢国际在5教401会议室举行“一总支一精品”—“开讲啦”系列讲座第八讲,本次讲座由北大培训班学员,437ccm·必赢国际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院长助理张玉梅老师主讲,作了题为《走进北京大学,体会北大精神》的精彩报告,437ccm·必赢国际党总支书记贾卫东同志主持报告会并讲话,学院七十余名教师参加报告会。
张玉梅老师在谈北大学习的感受时,先从同行的同事们的一个问题谈起。她说,在8月17号晚上的讨论会上,有个老师说:“我一直有个疑问,我们一行50人来北大,车马劳顿,住店花费,为什么不把这些专家请到滨州学院,还能省下大部分车马住宿费啊。”我当时在去北京的车上也有这样的疑虑,但是当我迈进北大的校门的时候,北大的那种浓郁的文化积淀给了我答案。在北大培训,不仅仅是聆听大师的讲座,更重要的是领会北大精神。
张玉梅老师讲,北大精神到底是什么?在北大的官网上是这么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张玉梅老师说,在参加军事博物馆的时候,就如身临其境一般,很震撼,很有触动。有一张是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们1938年在延安的合影,图片中同志们是身穿长袖长裤,应该是深秋季节,重点是他们的鞋子,有的同志穿的就是破到露着5个脚趾甚至大面积的脚背都露在外边的鞋子,毛主席的鞋子也是露着大脚趾。条件真是艰苦啊,看到赵一曼怀抱着两岁儿子的照片,看到年仅31岁就为祖国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感触特别深,革命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张玉梅老师讲,闵维方教授站在国家、世界的高度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阐述,创建一流学科,学科建设是龙头,学术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学教育改革是核心,尊重学术自由,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孙蚌珠教授的两个课堂案例引发思考。一个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另一个是孙教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解释所谓的国人陋习。尚俊杰博士就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精彩的报告也提醒我们未来的挑战将越来越残酷。这也是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的翻转课堂,到底要让学生学习什么,记住什么?在家里看教学视频,来课堂上做作业。杨虎教授引经据典、出口成章的《国学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提升》精彩报告引起了全体学员的共鸣。北大的文化气息。有人说,庄重而宁静的北大,使人感到这里既不是皇家园林,也不是殿堂庙宇,而是古老的中国书院。
最后,张玉梅老师讲,伟大的学校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气质,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从事什么,应该是有理想有品格有格局有境界有胸怀有担当的人,是一个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
报告会结束,贾卫东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广大教职工来说,加强道德修养,理论修养非常重要。贾书记带领大家学习了刘家义同志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刘家义同志在讲为什么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指出,人民群众把这么多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把希望托付给我们,如果我们履行不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出了问题,那就是对人民群众的失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责,对历史的失责。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刘家义同志讲到要重视师德师风,防止“失范”问题时指出,古代讲,传道授业解惑。新的历史条件下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新课题、新挑战。要引导教师注重传道育人。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科研活动中,既当“经师”,更要当好“人师”,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